很久以前厦门的足浴品牌很少,不过规模都很大、很专业。那时去按脚,要么去繁华路段的那几个老牌足浴店,要么就只能去酒店自营或招租的足浴楼层。都是那种正规的脚底按摩,也会有肩颈背部的指压、油压项目,消费水平也不高,所以需求很旺盛,客人排队等技师那是司空见惯的事。
可以这么概括:很多年前找正规的按摩服务就去足浴店,那里的妹子都是受过系统培训的技师;找特殊服务就去酒店桑拿部或社区红灯店,那的小姐说好了专业按摩,工具箱里却只有套套。
而现在厦门岛内足疗店和理发店一样扎堆遍布大街小巷,不过哪怕感觉上十分正经经营的会所,也都会想方设法的推出点比较特殊的服务流程。社区的那种居民楼式的小足浴店就更不用说了,要是不列出个全套、半套之类的按摩项目,都不好意思对客人讲是做保健行业的。没办法,消费者十有八九是冲着不正规服务来的。像那种纯粹是以缓解顾客身体疲劳或专业的中医保健类的足浴店,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一般都撑不了多久。比如厦门市湖里区那些热闹的社区,很多一楼就一透明玻璃门的那种阳光化经营的保健理疗店面,都是没开业多久就开始转租,然后换一老板换一品牌,再然后还是摆脱不了宿命。
不正规按摩店多了,也就让消费者认为提供特殊服务在哪都是惯例。这样真正意义做保健的小店就很难盈利了。
要说厦门哪个足浴有特殊服务?不敢说全部,总之绝大部分都是必须得打擦边球的,道理你懂的!如果要说社区、城中村那种小店的话,呵呵!看地段、看招牌,一目了然。一般一楼窄楼梯上到楼上的民房,岛内城中村各足浴店如出一辙的选位,很难想象这里面是只提供泡脚的。
眼下厦门那种赤裸裸的红灯店锐减,而足浴店却如雨后春笋,这两者中有什么联系呢?是产业升级呢?还是社会舆论潜移默化的把这类特殊服务的代名词迁移到足浴这个词上?假设只是红灯店上了足浴的牌,那不但可以摆脱以往局限在晚上至凌晨的短暂营业时间的限制,还可以很自然、很理直气壮的打广告。然后客人还能堂而皇之的随时来消费,而且心理上完全不会再刻意躲避路人的眼色。所以现在足浴火了。
|